节能技术改造方案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9 江苏华飞宇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59005号-1
扫一扫 , 关注企业微信号
扫一扫 , 关注手机官网
电话:025-57799937
手机:13705140306
邮箱:2488174452@qq.com
地址: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平阳三路88号
邮编:210021
新闻资讯
NEWS
-
垃圾分类后该何去何从?从技术层面做好衔接和保障 李东的研究方向为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从事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工业糟渣等有机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国际援助等工作。他常常自嘲,自己就是个“掏大粪、捡垃圾、拾秸秆”的人。别人眼里的“废物”,他却像对宝贝一样,甚至赋予其新的“生命”。 近日,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了《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意味着“垃圾分类”将正式进入成都人的生活。垃圾分类后该何去何从?后续的垃圾处理系统如何完善?李东说他的工作就是从技术层面做好衔接和保障。 变废为宝 把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料 “捡垃圾”这件事,李东干了近二十年。从2000年考入四川大学学习生物工程,再到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攻读生物能源,直至博士毕业后,又进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钻研环境生物学,李东所学都是为“垃圾处理”事业作支撑。 “专业一点讲,我所做的应该叫‘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除了我们现在常常说的市政垃圾以外,农业的秸秆粪便、工业的酒糟醋糟等,都是我的研究对象。只是现在因为市政垃圾分类很火,所以这方面的工作就突出了。” 李东介绍,根据目前出台的“垃圾分类”政策,主要把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毒有害类以及其他垃圾。“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厨余垃圾一般能占到40%-50%,也是最难处理的湿垃圾。其含水率高,无法焚烧,如果填埋又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 表面上看,厨余垃圾是城市生活的产物,但往源头追溯,其多为食物残渣,来源于菜市场,来源于农田。“一方面,农业土地有机质或营养成分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处理压力较大。因此,农业病(农业地力下降)和城市病(垃圾堆积如山)是一个系统问题,不应该被割裂开来。而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环’打通,让来源于农田的又回归农田,把厨余垃圾变成安全、没有毒性的有机肥用于农业,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李东及其团队研究出的核心技术是“低矿化定向快速腐殖化”,通过特有的功能微生物,比如木质素降解菌、纤维素降解菌、蛋白质降解菌、油脂降解菌、氨氧化/同化菌等,把有机质变成腐植酸肥料,同时减少堆肥过程中的碳、氮资源损失。 从小事做起 以身作则让垃圾分类“快一拍” “垃圾分类”火了之后,李东身边的朋友总会时不时问他相关的问题。尽管提问不那么专业,但李东认为“是件好事。说明大家都开始在关注这件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的事了。” 十多年前,李东参加了一个行业内的国际会议,一位专家在会上的发言令他印象深刻。“那位专家说,如果一个国家全民都在参与讨论‘垃圾’这个话题了,说明这个国家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李东认为,只要有人存在,即会有垃圾产生,“这个话题是绕不开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重视它,并且有意识地参与到垃圾的分类处理中。” 因为自己从事的就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日常做好垃圾分类早已成了李东的习惯。“感觉自己要以身作则,从最简单的做起。” 一般情况下,厨房的垃圾桶内多为湿垃圾,而客厅多产生干垃圾。“如果我在客厅吃了水果,顺手就可以丢在客厅的垃圾桶里,但是我会选择多走几步,扔到厨房的垃圾桶里面。”在李东看来,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让垃圾分类变得更简单。“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市民去小区集中垃圾丢弃点位扔垃圾时,才站在桶前对手上的垃圾进行分拣,其实这已经慢了一拍。我们可以在最初扔的那一刻就找准分类,会更加省事。” 做技术保障完善整个垃圾分类处理流程 2008年李东在广州上学时,就和团队一起参与建了全国第一条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线,可实现200吨/日的处理量。 “当时还没有要求源头分类,只有通过技术和设备后端分选,把混合的垃圾分成塑料、可燃、可腐等类型。”李东介绍,在机器分选的过程中,多种设备组合,根据废弃物的重力差、浮力、粒径大小以及密度等原理进行分选处理。 分选结果也让李东发现了问题。“在机器分选过程中,因为挤压碰撞的原因,诸如电池里的重金属就会释放出来。可腐垃圾里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毒重金属超标,污染其他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导致其不能资源循环使用。” 李东意识到,做好源头的垃圾分类,能让垃圾分类处理事半功倍。“所以每个人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很重要。同时,在‘后端’,负责研究处理垃圾的我们,更应重视自己的工作,不能让前面大家的分类成果‘报废’,影响积极性。” 为配合成都市展开的垃圾分类工作,李东也与团队一起,积极下基层走访,了解垃圾分类情况。“最近我们承担了成都市相关项目,对城市里蔬菜垃圾的成分进行采样检测。同时对农村厨余垃圾处理后的产物进行检测分析,并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标准,并对垃圾厂采用的垃圾处理工艺进行调研评估。” 李东表示,垃圾分类处理整个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不只依赖于一个专业。“所以我们团队中,除了生物学研究的专家外,还要吸纳诸如机械、互联网等领域的伙伴进行合作。
2020-10-27
查看详情 -
江北新区组织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专项培训 为推进新区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更好地完成节能工作目标任务,10月14日,江北新区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专项培训在新城大厦举办,新区各公共机构节能分管负责同志共计40余人参加培训。 培训开始,参训人员依次参观了新城大厦磁悬浮变频离心式中央空调机组、雾化机系统、排风机、太阳能电池板等节能改造工程,直观感受新城大厦绿色节约型机关创建氛围。 培训会上,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处副处长郭方林就合同能源管理政策背景、常见类型等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授,介绍了全市重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情况,并对进一步推动我市合同能源管理发展提出建议。项目组相关负责人就新城大厦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展情况、亮点技术等进行了详细讲解。 这是新区管委会首次举办合同能源管理专项培训,不仅提高了大家对节能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增强了做好节能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而且对新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合同能源管理,节约型机关创建等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020-10-21
查看详情 -
全球低碳减排,中国展现大国担当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发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亚当·图泽的文章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中提到,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就凭这两句并不算长的话,中国领导人可能已重新定义了人类的未来前景。中国当今的人均碳排放还不到美国人均碳排放的一半。但是,就未来的碳排放而言,一切将取决于中国。 法国《回声报》报道称,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推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在环境和全球合作困难的一年中,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承诺的基础上,对碳排放达峰时间和长期碳中和问题设立的更高目标。中国也是全球主要排放国里首个设定碳中和限期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设立的这一行动目标,是以中国多年来致力于低碳转型的努力和成效为基础的。2010年,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做出自主减排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均已提前完成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除了宏观统计数据,中国在非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各细分能源领域的单向能效指标都获得突破。在多年切实行动中,中国已在低碳转型之路上迈出稳健步伐。 中国最新的气候行动目标,勾勒出中国低碳转型发展未来40年的远景宏图,也为未来5年“十四五”规划期间的低碳绿色领域发展提供指引。为进一步促进低碳转型,未来中国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中发力: 首先,中国应对能源结构进行大调整,非化石能源占比应加速提升,尤其应加强对中国西部集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今年9月,第一条从青海外送清洁能源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已经连接到河南。未来,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有望成为外送清洁能源的基地,进而改变中国能源供应的版图。 其次,中国应加强交通、电网通讯、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转型力度,推动公共交通电动化,提高城市电动车占有率,推动长途运输公转铁和铁港联运,在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中坚持低碳原则,在城镇化建设中,通过新建住房墙体材料、门窗改造,提高房屋保温性能进而提高建筑能效。 此外,随着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等技术应加速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能源效率,降低排放强度,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增强减排效应,释放工业领域低碳转型潜能。 从全球范围来看,《巴黎协定》的196个缔约国中,除美国“退群”外,其他国家在政治意愿上仍支持《巴黎协定》。可以说,通过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推动各国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多国的共识。中国低碳减排的发展理念、规划战略、政府政策等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推进减排事业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中国的成功经验将提高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多边组织中的发言权,从而积极推动全球形成气候治理多边共识和更为有效、公平、合理的决策管理机制。 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出口国与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气候行动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将在经济、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给中国乃至全球带来深刻影响。
2020-10-19
查看详情 -
蓝天保卫战,这个秋冬季很关键 今年的秋冬季,既是“十三五”最后一个秋冬季,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其防治效果非常关键。首先,强化大气污染的科学防治,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成因加强精准治理;其次,要促进区域内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第三,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9月16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前8个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 在全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也要看到,即将到来的秋冬季,既是“十三五”最后一个秋冬季,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其防治效果非常关键。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强大气污染科学防治、促进绿色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会议提出,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成因加强精准治理,促进区域内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治污聚焦更加精准 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群众所盼、民生所系。在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汇报了相关研究成果,而该项目的设立与3年前的另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紧密相关。 2017年4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由原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牵头,科技、中科院、农业、工信、气象等多部门和单位协作,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关。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日前通报称,攻关项目从4个方面全面阐明了京津冀区域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各城市平均贡献率为20%至30%,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35%至50%。 攻关项目坚持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很多科研成果在第一线产生,第一时间在京津冀区域“2+26”城市污染防治一线得到应用,全面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和秋冬季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推动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全面改善。 与2016年相比,2019年京津冀区域“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数减少了40%。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 与此同时,2019年京津冀区域“2+26”城市生产总值达到14.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7.2%。 “一方面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一方面经济在继续快速发展,这从环境角度体现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赵英民说。 结构优化渐成主场 9月7日,河钢集团唐钢新区正式投产。河钢唐钢新区执行最严格环保标准,所有排放指标比目前行业最严的“唐山市超低排放标准”再降10%。 河北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按照《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中央到地方、各地区各部门,在控煤、治污、管车、降尘等领域采取了诸多强有力措施,才取得了当前蓝天保卫战成绩。 环境质量改善的背后是大量扎实具体的环境治理工程和任务。据介绍,目前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正在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的燃煤锅炉已经基本淘汰,燃煤电厂也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有汾渭平原累计完成了农村散煤治理1800多万户。“公转铁”取得了重大进展,京津冀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26.2%。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改善,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指出,当前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特别是不利的气象条件没有“脱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秋冬季一旦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还会发生重污染过程。 柴发合表示,要彻底消除重污染,实现蓝天白云常在,京津冀区域“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的基础上削减40%至75%。 锚定绿色发展不变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强化大气污染的科学防治明确3点要求。 首先,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成因加强精准治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突出抓好工业污染整治、散煤清洁替代和柴油车污染防治,加强农牧业生产中的氨排放治理。针对当前臭氧污染逐渐凸显的情况,进一步深入开展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科研攻关,促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加强重点地区联防联控。 同时,要促进区域内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加强煤炭清洁利用。加快钢铁、焦化、石化、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高大宗货物集疏港铁路运输、城市配送领域新能源货车使用比例。 此外,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快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增长双赢。 当前,臭氧浓度上升,已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记者了解到,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臭氧污染防治压力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进展滞后的城市,生态环境部已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重点聚焦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以及油品储运销等行业。 按照《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今年将着重推进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将秋冬季作为PM2.5重点管控时段,将夏季作为臭氧重点管控时段。与此同时,实施好重点治污工程,全力推动京津冀区域“2+26”城市平原地区农村完成煤改清洁能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和大宗货物运输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等三大工程,既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赵英民表示,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将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引导;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拓宽环保产业的市场;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优惠扶持政策方面积极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2020-09-18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